在《民间文学》中收录了这样一段故事:孔子路过一座佛堂,被如来佛叫住。
如来要与孔子比试一下智慧,一方出字,另一方念,念对了就在出字的额头上弹三下;念错了,出字的就在念字的头上弹三下。
双方谈定,孔子先出字。
孔子说:“错,这不是矮,是射!
孔子说:“你看,左面是矢,右边是委,矢就是箭,委是曲着身子。
”如来认输,额头被孔子弹了三下,竟被弹出一个肉疙瘩!
如来写了一个射字,孔子说:“这是射字。
”如来说:“错,这不是射,是矮!
你看,左边是身,右边是寸。
可是,当如来运足气要弹孔子时,孔子溜掉了。
因此,如来至今额头上还有一个肉疙瘩,他中指弯曲那是要弹孔子的脑崩儿呢!
读完这故事,我不禁失笑。
从孔子偷偷跑路也看出了东方人的智慧,这叫“兵不厌诈”,还叫“变通”。
当然,故事就是故事,不可当真。
按说,孔子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人,祖先是宋国人,他自己是鲁国人。
如来佛,古印度人。
至于佛堂,孔子一生都无缘见到。
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境内,那时候孔子已经去世几百年了。
孔子要说在佛堂见到如来,只能穿越了。
对于故事中的“矮”字和“射”字,是否真的如二人的解读,本人不可得知。
翻阅资料或搜一下网络,还真出现了不少这类信息。
有人说,在古人造字的时候把“射”和“矮”两字造错了,这种“事故”还不止一起。
比如:“出”字和“重”字也造错了。
你看,山的上面还有山,那不是重叠在一起了吗?
而“重”字是“千”和“里”的组合,都到了千里之外了还不是“出”吗?
这种事情好像很多人都出来附会,连大名鼎鼎的高晓松也拿这说事。
最早是出自清人沈起凤的笔记《谐铎》第七卷,虫书条:“锦屏女子叶佩纕,有夙慧,七岁就傅读书,通妙解。
曰:‘矮字明系委矢,宜读如射。
射字明系寸身,宜读如矮。